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小鹏“突围”,滴滴“瘦身”

时间:2023-08-31 00:15:37 来源:哔哩哔哩 分享至:

立秋已过,这个8月随着纯电市场增长的放缓,大厂们仿佛已经感受到市场的一丝寒意,纷纷放弃造车,前有百度拥抱吉利汽车,现有滴滴与小鹏汽车一拍即合。


(资料图片)

8月28日,滴滴和小鹏汽车官宣合作。从公告的内容可以看到,小鹏汽车将通过发行A类普通股的方式,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交易完成后,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占据总股本的%,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最近两年,小鹏汽车和滴滴都遭遇到各自发展的瓶颈,双方急需引入有实力的战略伙伴以实现突围。而在行业人士看来,此次“牵手”是一次双赢,滴滴借合作得以“瘦身”再次轻装上阵,而小鹏汽车则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销量规模和海量数据。

01小鹏的突围

翻开小鹏今年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到总收入为亿元,同比下降%;净亏损为28亿元,同比扩大%;毛利率为-%,同比减少%。整体业绩表现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其中毛利率更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为负。相比之下,当年一起出道的新势力兄弟有的已经实现了正收益,而小鹏的处境实在难言乐观。

财务困境的根源是今年以来小鹏汽车销量的捉襟见肘,截至二季度,小鹏累计交付新车23205辆,同比下跌%。以半年度区间来看,今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新车万辆,同比减少了%。曾经的新势力三巨头之一的小鹏汽车,今年多数月份销量始终在一万辆上下徘徊。

当下,如何突围是摆在小鹏汽车面前最主要的难题?想尽办法增加销量、扩大规模或许是小鹏汽车目前摆脱困境的最优解,而收购滴滴的造车项目是其快速实现规模化的捷径。

据滴滴的2022年年报显示,中国境内的出行业务有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体量之庞大,只要能够分得这块肥肉上的一小块,都将帮助小鹏汽车获得不小的规模。

更关键的是,此次收购“滴滴的智能汽车业务”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项目,用何小鹏自己的话说:“小鹏获得了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轿车车型,还会收购‘MONA’项目相关的设计团队人员、测试设备和研发资产。”研发团队、产品,甚至测试设备都有了,几乎已经万事俱备。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接手“MONA”不能说稳赚不赔,但后续肯定不用太废心力。

此次的公告显示,双方还设立了“对赌”条款。何小鹏给“MONA”项目产品设置的及格线是每年卖出10万辆,而如果连续两年达到18万辆的销量,滴滴方面可获得最高的交易对价可以占到交易完成后5%的小鹏汽车A类普通股。这可以视为小鹏汽车对自身的权益的谨小慎微,但对于一辆拥有小鹏汽车“冠名”,滴滴平台加持的A级车来说,相信想要达成这样的销量目标不会太难。

牵手滴滴,对小鹏汽车的好处远不止于带来市场增量,在出行数据层面滴滴也能给小鹏带来正向增益。

今年作为自动驾驶落地的元年,具备城区点到点智能驾驶辅助能力的城市NOA系统迎来商业应用的集中爆发。小鹏汽车计划年内将高阶辅助驾驶系统XNGP应用的城市范围,从现在的几个城市拓展到数十个城市,明年目标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落地XNGP。

虽然这些年来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软硬件层面跟竞争对手相比拥有一定的优势,但要知道汽车要实现强大的智驾功能离不开海量的数据支持,就小鹏汽车目前产品的体量的而言所能获得数据量显然还不足以支撑小鹏的XNGP,而滴滴平台海量的出行数据可以弥补小鹏汽车的这一痛点,这对小鹏汽车的XNGP来说绝对是如虎添翼。

智驾领域,业内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玩家”想要在牌桌上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巨量的资金来支持长期的研发投入,无论小鹏汽车还是滴滴,都已无法在这场游戏中单打独斗,只有“结盟”才能活下去。 

02滴滴的“以退为进”

我们再来谈谈故事的另一主角——滴滴。由于出行业务已经逐渐触及行业天花板,近年来滴滴一直寻求新的业务突破方向,而造车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21年,滴滴造车的消息就甚嚣尘上,而去年随着内部代号为“达芬奇”的项目成立,滴滴造车计划正式提上日程。据悉,该项目位于北京顺义,巅峰时期员工规模高达1700多人。

然而正当“达芬奇”项目有条不紊推进之中,滴滴却由于涉嫌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遭遇国家有关部门监管,随着滴滴出行APP被下架,滴滴公司也因此陷入了长达半年的低潮期。

受此影响,滴滴一度成为了舆论场上的众矢之的,公司形象一落千丈,可即便如此,滴滴的造车计划依然在有序推进,可见滴滴对于造车这件事的野望多么强烈。

不过滴滴的野望虽强,但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这几年的大环境大家都懂,民间的舆论对于互联网企业并不友好,且官方也定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使得像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已经无法把“手伸得太长”。原定于今年6月交付的首款产品没有如期而至,市场等来的却是“滴滴以亿港元的最高对价出售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的消息。此次,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对滴滴来说既是无奈,也是解脱。

即便没有遭遇此前的不测风云,随着国家对造车资质的收紧,滴滴想要顺利实现造车也并非易事。2022年工信部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新能源车生产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有生产资质,让一众企业想通过“代工生产”获取造车资质的机会不断缩小。

前有“自由家”因为迟迟无法解决造车资质问题在只差临门一脚的节点上无奈宣布退出“江湖”;后有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车由于缺乏造车资质,转而投身吉利门下更名“极越”,而百度只能化身技术提供方;再有小米汽车,虽然有关新车消息火热,但其造车资质如何现在依旧悬而未决。

造车资质俨然已经成为这两年的“新入局者”一道绕不过的槛,滴滴的造车项目通过小鹏汽车抽身而退,也不失为是一种以退为进。 

况且无论造车,还是自动驾驶项目都极其烧钱的重资产业务,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滴滴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至2022年的5年时间中,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350亿元。对于此前两年持续亏损的滴滴来说,已经无力再支出如此庞大的费用,“甩掉”反而可以获得轻装上阵、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与在智驾方面颇具优势的小鹏汽车联手,双方的技术、资源、数据得以共享,既可以减少资本开支,又可以集各方所长,对双方都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03为什么是小鹏汽车?

与车企合作造车,滴滴此前并非没有尝试过。2018年,滴滴与理想就曾合作设立子公司,旨在打造共享出行场景的智能电动车,彼时双方共同出资4亿元。此后,因理想汽车拿到美团的投资,为了避嫌双方的合作无疾而终。

2020年,滴滴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如果说与理想的合作仅仅是停留在启动阶段,那么和比亚迪的合作则是真正实现了落地。双方打造了一款有着A级车尺寸、售价为万元的网约车定制车型D1,并最终面向普通消费者销售,不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该车2021年仅仅售出10176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滴滴还与广汽埃安签订深化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并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规模化量产。然而双方除了官宣合作,并没有公布更多合作的细节,相比此次和小鹏汽车合作内容的拳拳到肉,和广汽的合作更像花拳绣腿。

在8月28日公告中提到,小鹏汽车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等,为期五年。

对于滴滴来说,可以选择“托付”的对象很多,但为何偏偏是小鹏汽车呢?

理想的豪车定位使然,天生就与以A级车居多的网约车形象不太相符,相信这也是当初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合作的重要阻力之一。而小鹏汽车的定位为中高端品牌,无需担心A级车会拉低品牌形象,此前已经推出过G3、G3i这样的车型,此次接收“MONA”,刚好可以丰富了其产品线。

而像比亚迪、广汽这样的大厂,在合作中往往会表现的更加强势,稍有不慎滴滴就可能丧失绝大部份话语权,丢失角色,更何况广汽旗下还孵化了如祺出行,与滴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这也给双方合作的深入程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相较之下,滴滴与现阶段不大不小的小鹏汽车可谈的空间更大,且小鹏汽车同样拥有很强互联网属性,无疑与其会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过去两年,滴滴和小鹏汽车像一对难兄难弟,都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双方都亟待另寻他路,以解决发展压力。双方此次“牵手”无疑是助力彼此摆脱困境的最快方式,滴滴借此为自己减负,而小鹏汽车则如愿获得下沉市场,有望实现规模扩大。对滴滴和小鹏汽车来说,无疑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